- 读书简介
军事历史《燃烧的烽火岁月》,讲述主角余泽文余泽泗的爱恨纠葛,作者“余榕梅”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4.穷人孩子多磨难,玩具换新有趣头奶奶一生勤俭节约,用水也如用油般节俭她洗脸时脸盆就放一点水,将毛巾弄湿拧干洗脸我问:“奶奶怎么不多放点水洗脸呢?”她说:“看你叔父挑水太累,要节约用水”我家用水是养父在早上去挑两担,他个子矮力气小挑不了重担,用比别人小的水桶,而且还装不满水,他挑两担水,只有别人一担水这点水,要供我们三口之家吃用一天我对奶奶说:“我去挑水,让您用个够”她说:“你才6岁,...
第3章 (1-3)家庭生活很艰苦,风雨时光感岁寒
腌制己久的瓜鱼,带着一股咸、腐、臭的复杂风味,唯有煎至金黄方可食用。
对于咸鱼,人们总认为越咸越佳,然而过量食用却对身体无益。
而那一碗“鲜苗”,是用盐腌制的小虾小鱼磨成的酱,蒸熟后咸香西溢,与番薯米饭搭配,勉强能让人下咽。
在那个时代,从杉洋到宁德海边没有便捷的公路,外地的货物只能依靠那些肩挑重担的挑货人。
若要步行前往宁德,需耗费十个小时,而挑着货物的他们,却需七到八个小时的艰难跋涉。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新鲜的黄瓜鱼来庆祝节日。
那些挑鱼的人,凌晨西点便从宁德出发,肩挑着鲜黄瓜鱼,一路奔跑回家乡。
家乡有句俗话:“赶鲜黄瓜似的”,用以形容那些匆忙、急切的行走姿态。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变得更加懂事,而这个家也一年比一年更加艰难。
家中的经济支柱,是一位身高仅1.5米的残疾养父,他以半个劳力的身份支撑着整个家庭。
尽管奶奶擅长持家,但每年七、八月份,家中依然会面临缺粮的困境。
缺粮的季节里,年仅七岁的我,手持锄头和篮子,上山挖掘那些尚未成熟的番薯。
到了冬天,每棵番薯的重量可达三斤,而此时却不足一斤。
秋天挖掘的鲜番薯越多,意味着冬天的收获就越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年年粮食短缺。
我们家每年都会饲养一头猪,猪的主要食物是番薯藤。
到了冬季,我们会挖掘番薯,将番薯藤挑回家,用菜刀剁碎后贮藏,作为猪的主食。
由于家境贫寒,我们自己都难以饱腹,自然没有多余的粮食喂养猪只。
因此,养到年终的猪,体重也仅有百把斤。
过年时,我们会宰杀猪只,留下猪的板油和花油,熬成猪油,加入一些白糖,装进大钵,作为当年的食用油。
我们会留下两三斤肉,供全家人享用三五天,这也算是一年中唯一能吃到肉的时光。
其余的猪肉,则会被卖掉。
这是我们家全年最大的一笔收入,我们会用这笔钱为全家人制作一套新衣服,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奶奶总是说她老了,不需要新衣服,过年时就穿旧的,而给养父和我每人制作一套新衣。
剩余的钱,则要留作全年的家庭开支。
宁德的小商小贩们,挑着咸味海产品,来到杉洋,挨家挨户叫卖。
农家人通常会用番薯米来兑换这些咸味海产品。
在农家人的餐桌上,如果没有咸鱼搭配,番薯米饭实在是难以下咽。
当家中经济实在困难时,奶奶会一次次地将她的陪嫁银首饰交给我,让我拿到供销社去换钱,以维持家中的日常开销。
我记得有一次,奶奶给了我一面沉甸甸、闪闪发光的银镜,我拿到供销社,换了九元钱。
奶奶说:“这面银镜是我娘家的陪嫁吉祥物,原本想留给孙子作为传家宝。
但家中经济拮据,只好卖掉以解燃眉之急。”
我看到奶奶眼角含着泪水,她舍不得将那些精心保管了五六十年的心爱之物拿去卖掉,这无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怎能不令人心痛。
我经手卖掉了好几次,银镜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银饰。
其他拿去卖的,都是一些小件的银饰,每次只能换来二、三元钱。
我们家就这样,依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勉强维持着生计。
小说《燃烧的烽火岁月》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燃烧的烽火岁月》资讯列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