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小说> 都市小说> 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

>

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

喜欢枸杞树的熊老四著

本文标签:

《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毛泽东普利策,《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都市小说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考点复习资料,可以听一听。目录第一章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及社会作用第二章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第三章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及确定论题的方法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及文风……第七章 报纸评论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领第八章 广播评论的制作和播出…13.17 24 31 47 53 64第十一章 新闻评论作者的素质修养与业务能力….71第九章电视评论的制作与播出第十章网络和新媒体评论的现状与趋势...

来源:fqxs   主角: 毛泽东普利策   更新: 2024-03-25 22:52:44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小说《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现已完本,主角是毛泽东普利策,由作者“喜欢枸杞树的熊老四”书写完成,文章简述:他和恩格斯一起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分析到位,文笔辛辣。2.列宁的政论文章经常发表在《真理报》上,很多文章是写给底层民众看的,所以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浅显化。3.早在18世纪,英美等国的报纸就己经开始建立起社论制度...

第二章 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

一、西方新闻评论发展历程1.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

他政治嗅觉敏锐,思想见解深刻,对时政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的深”。

他和恩格斯一起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分析到位,文笔辛辣。

2.列宁的政论文章经常发表在《真理报》上,很多文章是写给底层民众看的,所以文字简洁、通俗易懂。

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3.早在18世纪,英美等国的报纸就己经开始建立起社论制度。

普利策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从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

4.李普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政论家,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担任《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

然5.“社论版对页”和“言论/社论版这两种模式,长期引领报纸评论的国际潮流。

我国的《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都市报的评论版,皆模仿于此。

6.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广播谈话类节目开始兴盛,如“脱口秀”(talking show)。

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电视媒体,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新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6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和新媒体也成了传播各种新的意见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近代中国新闻评论的产生发展历程1.唐朝就有的“邸报”,始终与新闻评论无缘。

其原因是:首先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媒介,只是一种“官文书”,其性质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只为皇权服务。

其次它不允许自由发表意见,更不允许评说议论时政新闻。

2.传教士主办的中文外报,最先出现新闻评论的萌芽——早期的中文报刊评论。

3.鸦片战争前最有影响的一份中文外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冲破了“言不论政”的藩篱。

外国主编长期聘用中国文人做“记室”,自己口授文章,由“秉笔华士”记录大意。

虽然具有文化渗透、殖民侵略的性质,但客观上对于文化交流、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4.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是中国报刊评论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

《循环日报》以政论著称,王韬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5.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是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被称为“时务文体”(梁主办的《时务报》)。

社会变革的需要使报刊评论在中国近代报刊上崛起,开启了中国新闻史上的政论时代。

1904年梁启超创办《时报》,使得“时评”在7近代报坛开始出现和风行,为我国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时评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报刊评论的主流由政论向新闻评论转型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三、现代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成熟1.1913年“癸丑报灾”,无数报刊被查封,许多报人惨遭杀害;1914年,袁世凯公布钳制舆论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

2.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8年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鲁迅为《新青年》撰稿;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和陈独秀对文学革命的开展有首倡之功。

3.俄国十月革命后,胡适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思想大解放,报刊评论异常活跃。

后“五西运动”爆发,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文具彩4.西大著名副刊有北京的《晨报》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5.共产党成立后,蔡和森主编《向导》,恽代英、萧楚女主编《中国青年》。

毛泽东创办国民党中央刊物《政治周报》,瞿秋白主办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6.1932年黎烈文主编《自由谈》。

这时中国报刊上的杂文多是政论性杂文,也具有新闻评论的特征,因具有文学性与新8闻评论的双重特点,被称为“两栖”文体。

7.著名的评论家有《大公报》社论的主笔张季鸾和《生活》周刊《小言论》的主笔邹韬奋。

众多非职业报刊评论大家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

西、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经历的曲折与发展创新1.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7):过渡期。

(2)第二阶段(1957-1976):曲折期。

(3)第三阶段(1976年至今):社会转型期。

2.新闻评论在新中国恢复和建设时期的嬗变(1)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揭露、抗争为主,“火药味”很浓。

(2)解放后过渡时期以党报评论为核心,主要是宣传、阐释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等。

(3)1955年邓拓发表《关于报纸的社论》文章,坚持每天一篇社论。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主张“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变文风”。

各地媒体掀起改革热潮,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进行批评与辩论。

3.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新闻评论的异化(1)“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不顾事实、无中生有的恶劣文风盛行。

9(2)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评论被异化为纯粹的阶级斗争甚至党同伐异的工具。

姚文元著名的三篇评论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范荣康称当时新闻评论是“西无评论”(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4.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发展的新趋势(1)内容:题材内容改变,性质内容和作用逐渐回归;内容上的假大空向求真务实回归;宗旨上从以统一舆论、说教训人为主的价值取向,逐渐向平等待人、交流沟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转变;涉及面更加广泛。

(2)形式:长篇大论逐渐减少,大小结合、短小新闻评论作用凸显;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时效性不断增强;高度重视评论效果,说理方式讲求效率、首截了当,注重感染力;各类媒体竞争的加剧和传播理念的开放,为新闻评论的禁锢形式松绑,大量新型评论形式出现;网络和新媒体评论崛起,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促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新趋势。

小说《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新闻评论与写作,复习资料》资讯列表: